只听说过脑中风,“肠中风”是怎么回事?

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种很难诊断,很难治疗,预后非常差的疾病——急性肠道缺血,口语中称为“肠道中风”。很多人只听说过中风。什么是肠中风?



肠中风到底是什么意思?

肠性中风实际上是“急性肠缺血”,即流向肠道的血液不适当,小肠、大肠甚至二者同时受到影响。如果缺血持续时间过长,肠道就会开始变黑坏死。


肠道死亡后,身体的主人无法自然生存,因此急性肠道缺血是一种死亡率高、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的疾病。

*(这里主要讨论的是血管问题导致的肠道缺血。肠套叠、腹股沟疝、结直肠癌等肠梗阻引起的肠缺血就不讨论了。(

60岁以上的人容易出现急性肠道缺血。患者经常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和高血压,或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

简单来说,急性肠缺血通常发生在整体健康状况不佳的患者身上。

年轻房颤患者,服用避孕药,其他凝血疾病,或服用药物,也可能出现急性肠缺血。

肠中风会出现什么症状?

急性肠缺血(肠卒中)患者会出现突然、广泛、持续的腹痛,疼痛程度与体检结果不成正比。这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病人总是哭着说肚子疼,但是按肚子的时候可能不会有什么特别的痛点,即使按了也不会有压痛。

但是病人一直在尖叫,无法说出哪里最疼。就算去医院吃止痛药也不一定管用,胃还会继续疼。

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越来越严重,患者也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发热、便血等症状。年纪大的人会开始失去理智。

小肠和大肠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而静脉大多遵循动脉。

急性肠缺血可发生在动脉或静脉。动脉问题的患者很多,可以细分为“阻断型”和“非阻断型”。

梗阻性血凝块是来自心脏血流的“栓塞”血凝块。当它们从心脏和主动脉发出时,血管相对较厚,不会引起问题。但是随着血管被送到肠系膜分支,变细,栓子在局部卡住,就像路上的一块石头,血流就再也不能向下送到肠道了!

当然,人们会奇怪为什么心里会有底气。

原来心房颤动、二尖瓣狭窄、心内膜炎等疾病都会扰乱心脏内的血流,形成血栓。

这些血块会随着血液四处流动,无论流向哪里,都会被塞进大脑。这是中风;进入肠道血管就是肠道缺血!

非阻塞型是一些人的血管状况不佳,心脏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血管产生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出现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这些动脉狭窄问题容易发生在肠系膜动脉分支的前端,在急性肠缺血的情况下,范围通常比栓子引起的要宽。

如何预防肠中风?

1.第一,像预防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要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平日要合理饮食,少吃动物脂肪,避免暴饮暴食,戒烟少喝酒,控制体重,进行适度的体育活动,要快乐,尽量减少诱因。

2.二是强化预防肠道卒中的意识。比如最近几天经常感觉腹胀,隐隐作痛,饭后不舒服。服用消化类药物无效,反复发生,导致体重下降。我们应该及时去医院,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控制急性肠缺血。

3.第三,要定期检查血脂成分、血液流变学等项目,尤其是血小板电泳。

如果已经发生房颤,需要控制心室率,使心率在平静时为每分钟60-70次;如果出现心动过速,立即配合地高辛等心脏病药物,减少血栓脱落的危险因素。


应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了解老年便血和反复间歇性腹痛患者的缺血部位和范围。当他们身体健康时,请外科医生选择性地切除患病的肠段,以免发生大出血的事故。

只需记住:对于老年患者,如果发现突然剧烈腹痛、便血,应立即去医院检查。


-end -

来源:内科医生

发布时间:2020-10-03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