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虹:从信息技术供给侧角度谈研究型医院构建

信息化如何帮助研究型医院建设?研究型医院如何建设信息化?这是管理者,尤其是信息部门的负责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新技术、新政策、新形势的冲击下,传统的依靠医院规模和服务量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大型三甲医院的发展,很多三甲医院已经把研究型医院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随后,医疗信息化作为支撑医院发展的战略管理工具,日益成为研究型医院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

医疗信息化是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有力支撑

“研究型医院”的概念由来已久,但很快被医院管理者所接受和重视。这主要是由于国家政策的进步

无论是《健康中国建设行动计划》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还是《十三五健康养生发展指南》的“十三五健康养生计划”,都强调未来大型三甲医院将发展成为研究型医院,临床研究能力和疾病诊断能力将成为未来医院竞争的基础。

2020中国医院信息网发布会的声音也证实了这一点。

76291599623699292

传奇人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信息管理与大数据中心主任季红

8月21日至23日,由国家卫生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主办、中国数字医学杂志承办的2020中国医院信息网络会议召开。在22日举行的“研究型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实践论坛”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第三医院)信息管理与大数据中心主任季红强调,与传统临床医院相比,研究型医院以疑难杂症的诊治为目标,以医学创新为发展动力,以科研成果为主要效益。“提高临床研究和疑难杂症诊疗能力,需要信息化为整个链条提供支撑。”

季红的观点代表了很多三甲医院的普遍要求。“从国家层面来看,‘健康中国2030’呼吁医院建立临床研究能力和疾病诊断治疗能力。一定要搞好信息化建设,搭建好临床和科研平台。”

季红强调:“只有在良好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医院才能快速发展,不断创新,同时开展除临床工作以外的许多科学研究。

在传统的科研模式下,数据的利用是有限的

然而,从临床研究的现状和医院面临的困难来看,医院科研信息化建设仍面临巨大挑战。在23日下午举行的“基于医学数据的临床研究平台论坛”上,季红再次指出,目前医院业务系统中存在海量数据,可以利用新技术理清数据内部关系,构建信息模型,统一数据管理。

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医院数据普遍存在局限性:临床数据库相互独立,数据采集不及时,大部分是非结构化数据,难以重用。

因此,季红提出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新科研模式:以医院业务系统数据为基础,建立全面的数据中心,对数据进行聚合,最终形成大数据中心,为临床研究提供实时、全面的数据支持。

围绕全尺寸数据中心创建新的科学研究模型

事实上,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大多数医院的业务都涉及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系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新的科研模式,只能释放医院长久以来的数据价值。

基于这一理念,季红提出构建医院全数据中心(HDR)的整体数据架构。全尺寸数据中心从不同的业务系统收集数据,形成涵盖临床、科研、管理和教学四个部分的数据中心,对医院各种业务系统的数据应用进行顶层规划。“数据规划非常重要。要想充分利用数据,就要从数据架构的一开始就进行规划,以便更好地实现数据服务和数据应用。”季红表示,综合数据中心可以为数据收集、清理和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全规模数据中心的总数据规模高达28亿,平均每天增加100多万。

然而,全尺寸数据中心支持整个医院业务。为了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率,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研究平台。2017年,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建立了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研究平台。一方面基于全尺寸数据中心,另一方面基于临床数据库和学科数据库,形成全尺寸数据中心。大数据研究的新模式

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的三大功能有助于真正的研究,提高整体科研水平

在全尺寸数据中心的支持下,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应用效果显著,实现三大功能:一是拓展科研数据来源;二是建立新的科研模式,为科研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三,提供智能科研应用,帮助现实世界的研究。

功能1:扩大科研数据来源

虽然临床指导是科学研究的目标之一,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数据都来自临床实践。季红指出,如果用于科学研究的数据仅来自电子病历等临床信息系统,则数据样本有限,数据收集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

她认为,扩大数据收集范围需要从源头入手,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基于电子病历模板转换的临床科研一体化,为门诊或住院站科研提供大量数据源。

第二,多中心项目支持EDC(电子数据采集系统)。根据科研需要,非临床业务系统数据,如术后随访、慢性病随访、科研项目病例报告表等。,可由EDC系统收集。

第三种方式是基于公共平台的健康随访平台。基于微信服务号,手术后可以对患者进行随访,可以提醒慢性病患者药物治疗和可穿戴设备的数据访问。除了微信服务号,公共平台还有个人电脑应用,支持收录临床专题、病历、随访数据,从各个方面收集数据。

功能二:建立新的科研模式

传统的科学研究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通过智能医疗大数据平台,可以提出更好的研究假设,优化研究设计,提供良好的研究思路。

功能3:提供智能研究应用程序来帮助现实世界的研究

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除了上述两个功能外,还提供智能科研和应用功能,帮助现实世界的研究,主要分为使用回顾性数据和收集前瞻性数据两个部分。两者的结合可以有效支持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

据季红介绍,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目前有27个临床科室和161名医生使用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它的两个主要应用方向是科学研究中的回顾性数据利用和前瞻性数据收集。同时,她还强调,“研究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临床医生、方法学专家和信息化专家的参与,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才能最终使数据发挥出巨大的价值,让数据带动科学研究的新发展。”

[内容摘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信息管理与大数据中心主任季红在2020中国国际会议上的讲话] [br/]

发布时间:2020-09-11 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