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艾滋病死亡率的不合理的骚动,中国既没有发表任何文章,也没有帮助抗击艾滋病和拯救人民。不仅欺骗自己和他人,还会让人发笑。
面对新一轮冠状肺炎的突然爆发,中国始终坚持“生命第一,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尽一切努力挽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的方针。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流行中,许多中国人死于这种疾病,中国人民感到非常遗憾!
中国在统计患者和死亡人数方面一直是透明和公开的,每个病例都可以清晰地追溯到。然而,一些美国政客为了掩盖他们在抗击疫情方面的不力,一再毫无根据地指责中国“隐瞒感染和死亡病例”,他们的大脑类似于政治狂热分子的大脑,拍着他们的脑袋,声称“死亡病例最多的必然是中国”。这不是一种无知的无知,而是一种阴险的算计,做出不负责任的言论,隐藏邪恶的意图。
[生命比泰山更重要。这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抗击艾滋病的信念。疫情爆发时,中国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制度优势,形成了全国性的联合力量。许多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被“紧急叫停”。近6000万个省关闭了他们的渠道,1000多万人口的城市实施了“城市关闭”以拯救生命。数百支医疗队迅速集结,42000多名医务人员来到湖北,全国最好的医疗资源和顶级呼吸道和传染病专家集中在武汉,全国数百万人以各种方式投入武汉和湖北的防御,以挽救生命!武汉对该市420多万个家庭进行了全面调查,以确保所有应收账款得到回收和处理,从而挽救生命。对所有重症和危重病人,实行“一人一策”。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部分重症患者的治疗费用达到几十万元甚至一百万元以上,全部由医疗保险和政府承担,以挽救生命。“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叹息道。
当一些美国政客指责中国隐瞒患病和死亡人数时,就连西方媒体也反驳他们,直截了当地说这“绝对不可能”。中国战争和疫情的整个过程已经公之于众。自今年1月以来,中国每天都宣布确诊病例、死亡人数、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和孤立的观察员。在疫情期间,在国家一级和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举行了3000多次新闻发布会。政府官员、医务人员、专家和学者,以及从疾病中康复的病人面对着镜头,回答了所有的问题。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湖北和武汉的防御战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全国防疫和控制战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成果。面对美国媒体的挑衅性提问,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Bruce Aylward)针锋相对地指出:“中国没有隐瞒数据,世卫组织专家组在中国进行的多次检查证明了这一点。”
爆发攻击,应急响应。早期,由于治疗能力不足,少数医疗机构未能及时与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连接,医院超负荷运转,医务人员忙于治疗。客观地说,有延误、遗漏、误报或重复统计。然而,统计工作一直在进行。一旦充分核实的条件得到满足,武汉市立即进行了全面调查,统计,修订疫情数据,并向世界公布。这是对历史、人民和死者的责任!
然而,在中国于4月17日公布了武汉疫情的修订数据后,一些美国政客感到自己已经忍无可忍,莫名其妙地兴奋起来,抛出了“中国的数据不可信”、“这只是武汉的修订版,接下来肯定还有其他城市”等荒谬言论。他们似乎认为中国人死得越多,他们就越喜欢。这确实是一种残酷的政治疾病。无法阅读的美国网民纷纷发布愤怒信息:“根据人口比例,即使你相信中国死亡人数被放大十倍的谣言,你也找不到自己的脸。”"通过吹嘘和比较中国的死亡人数,这是一场死亡竞赛吗?"“这就是病态、疯狂和反人类的人所做的!”
世卫组织一直敦促各国及时修订数字,“以便掌握疫情的影响,更准确地预测趋势”。经修订的数据是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专业表现。这是一个普遍的国际惯例,也证明了中国坚持公开、透明和负责任的原则。我想问一下,其他一些国家在不断地修改疫情数据,而美国自己也在不断地修改。为什么一些美国政治家关注中国?原因是不言而喻的,这是这些政客通常的美国式傲慢和意识形态上的傲慢。在他们傲慢的政治叙述过程中,世界上比美国做得更好的事情都是假的,或者他们明明知道这是真的,但出于政治需要,他们必须做出不负责任的言论,无中生有!许多美国媒体已经看得很清楚了。《纽约时报》的调查发现,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最新数据,从3月8日至4月11日,包括纽约和新泽西在内的7个患有严重的新皇冠肺炎的州的总死亡人数比正常水平高出近50%,但总死亡人数的突然增加归因于其他发病率统计数据。美国广播公司的初步调查指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2009年和2010年美国甲型H1N1流感爆发进行了事后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真实数据可能比官方统计数据高出15倍。
中国的牺牲和努力、成就和贡献可以从天上和地上看到,太阳和月亮也有同样的证据。一些美国政客被告知,猜测终究不能取代事实,抹黑注定会摧毁真相。重要的是要知道,没有理由在中国流行病的死亡率问题上挑起事端。它既不能生产任何物品,也不能帮助人们从流行病中拯救出来。他欺骗自己和他人,也让人发笑。
《人民日报》(2020年5月5日,03版)
发布时间:2020-05-05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