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卫生时报评论员赵广泉
如果谣言让人分心,那么真相和理解必须来自良性互动的交流和回应。
昨天,高福院士被网络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坦率地说,无论是高院士,还是他所领导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不希望在疫情最危急的时候成为舆论的焦点。然而,公众舆论认为“被子”正在一天天长大,这显然并不出人意料。
作者对高参院士的怀疑最早可以追溯到1月22日。在武汉关闭的前一天,在国家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之后,一个权威网站的新闻发布会信息和帖子中出现了一些有问题的评论。此后,1月26日,在国家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微信在权威网站直播时出现了大量问题和情感信息。此后,针对高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更多长期质疑开始出现在互联网、微博和微信上。高院士的个人经历、论文等信息也在网上广为流传。
在此期间,除了1月31日对媒体的唯一回应,“科学家应该发表论文还是先预防和控制它们?”除了争议之外,高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没有对网上搜索热的传言做出任何回应。越来越多似是而非的怀疑、谴责,甚至是情绪化的谩骂。二月之后,高院士悄然从公众视野中消失,进一步加剧了网上普遍存在的猜测、质疑甚至谩骂。直到昨天,它还被汹涌的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尽管2月15日晚20时,《中国科学报》发布了高院士“正在接待世界卫生组织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进行讨论和交流”/k0/]防治工作”的谣言,却未能回应社会的关切,也未能消除仍然普遍存在的各种悖论。
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强调,“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群众关切,增强时效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引导群众增强信心和坚定信心。”因此,舆情应对和处置不仅是疫情防控的一部分,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事实上,面对近乎一边倒的舆论,相关各方此时继续保持沉默,不仅对高院士本人不公平,也不是中国疾控中心的最佳选择。
舆论不是“敌对情绪”。它对热点、敏感问题的关注和应对,不能不从稳定人民、服务大局的角度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到最紧的时候”,“坚定信心,温暖人心,凝聚人心”。只有及时真诚地回应,才能消除疑虑,才能在愉快的心态中建立公众信任,才能通过积极互动促进共识。
舆论汹涌澎湃,依靠堵住“漏洞”比疏通“沟通”更好。无论从保护中国科学家名誉的需要还是从维护中国科研机构权威的角度来看,持续的舆论不仅仅是高福院士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事情。有关各方应该有一个及时、公开和现实的反应。
引用《人民日报》多年前的一句话:“每一次舆论事件,如果处理不当,都会成为损害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因素。如果处理得当,这可能是一个增加公众对政府信任的机会。真诚回应社会关切,积极提升政府公信力,自觉维护“无形资产”,是每个党政干部的政治责任。"
发布时间:2020-02-16 13:00